“我要养更多鸭!我要赚更多钱!我要早日成家!”发出这一声声呐喊的是鹅湖镇塘尾村贫困户傅金叫,这些在旁人眼里平凡无奇的事怎么就成了他想要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在铅山县鹅湖镇塘尾村恬静的河畔边,枯水期河水退去形成的一块块小洼地泛着阵阵涟漪,这里正适合养鸭。只听到“嘎嘎”声响成一片,越到近处,唱得越欢。时值下午,寻声望去,水滩里,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正吆喝着群鸭们。他,就是现年4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傅金叫。见来人了,他放下手中的活,憨厚地笑了笑。傅金叫之前的日子很苦,四五岁就成了孤儿,跟着伯伯吃百家饭长大,早些年伯伯也走了,他又成了孤苦伶仃的孤儿,身子还落下了慢性病和精神三级残疾。
“日子没什么盼头,吃一餐饿一餐。”傅金叫不是没有努力过,他外出打过工,做个小工,几个月下来,口袋里还是没钱,赚一段时间吃一段时间,“饿的日子多。”付金叫回忆道。2013年,傅金叫被塘尾村吸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没文化,脑子还不太活络,确实困难。”傅金叫用无声对抗着命运的不公,就这样躺在政策的“温床”上无所事事。但党和政府从没有放弃过他,2018年底,塘尾村书记、主任想方设法给他出点子、谋出路,“想办法让他做点事,他还年轻,做事也还牢靠,不能继续这样下去。”经过村支书、主任轮番上阵,傅金叫终于松口打算试试,做什么好,养鸭!风险、成本、技术低,也最适合他。可资金、技术都没有,“这些都是次要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最重要的是扶起他自我发展的愿望、动力。”塘尾村支书说道。钱不够,村干部来凑,自己垫资给他做启动资金;没技术,请人来教,成立合作社技术帮带。村里趁热打铁成立了铅山县利邦养殖专业合作社,傅金叫是第一批社员,“成立之初是想多帮帮傅金叫,另一个想通过他这个示范引领作用今后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进来。”场地、资金、技术都有了,今年5月,第一批6000多只鸭苗到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傅金叫也撸起了袖子准备好好干一场。为了搞好养殖,他是早出晚归,天天待在鸭棚里,“鸭苗得细心看着,要守住半夜,大一些就好了。”傅金叫说道。可没多久,一场强降雨就给了他沉重的打击。鸭棚建在河滩处,大多数时候这里的养鸭的好地方,可连续的强降雨带来巨大的危险。那天夜晚,雨不停的在下,水位不停的在上涨,傅金叫放心不下鸭棚里的鸭苗,和技术帮带他的农户摸黑冒雨去看情况。村支书知道情况后,暗道大事不妙,赶忙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奔赴河边。河水在飞速上涨,当傅金叫和另一农户意识到危险时已经出不去了,他们只能爬上屋顶避险。幸好远处射来了灯光,村干部们及时赶到,撑着竹筏将他们救走。事后,傅金叫跟个没事人一样,只说,鸭苗被冲走了一半,就剩3000多只了。好在有相关政策,损失减轻了很多。往后的日子,傅金叫细心照料着剩余的鸭子。11月初,第一批出栏的鸭子全部售空,“鸭子都是散养,肉质好,口感佳。”这批卖完了,虽然因为前期损失没赚到什么钱,但他有信心养好下一批。
看到养鸭收益确实不错,其他贫困户也跃跃欲试,村支书介绍,“下一步,村里将打算针对贫困户多发展下产业,通过产业来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大家帮了我很多忙,说不出的好”傅金叫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道,“现在我就想养更多鸭,赚更多钱,还想成家。”如今,傅金叫正忙着搭鸭棚,拉干草,为第二批一万五千只鸭苗做准备,他充满了动力,他相信往后他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