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邂逅旅游,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近年来,横峰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旅联姻的“爱情”故事在该县乡村田园火爆上演。几乎每个乡村都巧妙依托资源禀赋,将农业与旅游完美地融合呈现,实现了旅游增色、农民增收。
村落变花园
2019年12月25日,记者行走在横峰县港边乡善塘村,只见这里房屋错落、果木葱郁。步履所及,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诗意般舒展。这里保存了乡村景色的原生态,不论春夏秋冬,这个村庄的一户一景都尽情展现,让人流连忘返。“春天的善塘村,成千上万棵果树陆续开花,桃花、梨花姹紫嫣红,不少市民游客都会前来登高望远、踏青寻芳,善塘村也早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园式’村庄。进入12月严寒冬季,善塘村又是不同的风景,虽然花都落了,但是村里的人气依然不错,每逢周末仍有很多游客来村里,爬爬山,尝尝农家乐,看看古村落的风貌。”善塘村村支书杨金彬告诉记者,每年11月底开始,村里的5000亩红薯就陆续进入丰收季,村里会组织村民有秩序地挖地里的红薯。12月份起,游客一拨又一拨前来品尝绿色无污染的烤红薯,最高峰一天竟然达到600余人,这也是善塘村人气最旺的一个季节。
说起红薯的创收与环境的改变,杨金彬娓娓道来。之前,村里通往村外的道路狭窄,仅仅容得下一辆板车通过,机动车辆根本无法正常行驶,且路面坑坑洼洼。由于交通闭塞,村民种养的农作物尽管大丰收,却不能对外销售,只好由村民自我消化。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村民将消化不了的红薯直接堆放在户外,造成红薯腐烂污染河水。
面对乡村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总体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016年夏季,该村通过开展“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将秀美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民生事业、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系统推进,走出一条“创建与脱贫”共融、“里子和面子”并重的产村融合发展之路。村里决定将原先那些搭在路边的厕所、猪圈、破旧房子等一律予以有规划的拆除,还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现如今,一条宽敞的柏油道路生态观光长廊贯穿村庄南北;村庄的另一侧桑园地里,鸡鸭闲步,犬吠声声,尽显“小桥、流水、人家”乡村美景……
路面宽敞了,环境变好了,外边的车辆也能自由出入了。村里这5000亩红薯还在地里就基本上被游客“哄抢”光了。据初步估算,平均每亩红薯产量1700斤、每斤2元,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另外,部分村民还将红薯制作成红薯粉,保守数字估算,村里有200万斤红薯粉,每斤单价大概3.5元,最高峰还可以达到10元一斤。还有的村民会挑选出部分红薯,供游客开展烤红薯等农家乐体验活动。
农舍变客栈
当下,在民宿中追寻渐行渐远的乡愁正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而这一业态也正在横峰县龙门畈乡钱家村日渐兴起。“不少游客在赏荷花、采摘葡萄的同时,更愿意选择体验乡村民宿。”钱家村村支书钱少华告诉记者,“很多城里人在工作之余,喜欢在村子里感受放空的惬意。”在钱少华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一处院落,推开精致的木质门,石砌院墙、茅草屋顶、老树新枝,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院内还有两间带有时代印记的老屋,推开屋门,展现在面前的却是对比性极强的场景,房间内铺着带有纹路的木地板,古色古香的家具上摆放着精致的工艺品,“我们现在正在对村里近20所老房子进行改造,在保留老屋传统元素的同时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一房一文化,一院一特点。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我非常有信心。”钱少华说。
不同于其他民宿,由于钱家村地理位置优越,凸显了钱家村民宿“不食人间烟火”的独特气质。“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下转第四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