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锅豆腐过个年

作者:姚增华


“都腊月廿八了,还没收到婶婶寄来的爆豆腐?”我打电话问叔叔,叔叔回话是“你婶婶没空磨豆腐、更没精力去炸爆豆腐,今年省一下,明年再吃吧……”我听叔叔回话时语音不流畅,又拨通其他几位的电话,才知道婶婶生病了,今年吃不成油爆豆腐了。这好话说不坏,要是婶婶真的有那一日走了,我家“十二月廿五,推磨做豆腐”那浓浓的年味,就真得要挂到墙壁上去了。

wKhQvVMr8HeEHMTLAAAAAP3ELZs178

不容我半点思考,开起车就直奔老家去,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就到老家了。见到满头白发的婶婶,躺在床上打不起精神来,好在有一双眼睛还在迟缓地转动,“仔,这次恐怕挺不过去了”婶婶好长时间才吐出几个字来。我一边安慰婶婶,一边问问病情。站在一旁的叔叔连忙插嘴“连头搭尾都快一个月了,检查了又说没什么毛病,就是整日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你看就这样没有一点精神的……”还递给我一叠化验单。我看了看化验单,都是在县城医院检查的,便责怪叔叔带婶婶到县医院看病为何不让我知晓。叔叔赶紧解释“医生又说没有什么大病,再说你们都很忙,就怕耽误你的工作和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巧在这位送单医生是我一名学生,我便拿起手机向他问问病情,他告诉我“从化验单看,只有一点心脏早搏,其他也没有一种致命的病,他俩听说没病,就说都快要过年了,没病还是回去算了……”“没致命的病,不等于没有病”我劝婶婶同我回县城住院,还得好好地配合医生医病,并带着几分玩笑地说“明年还等着吃您老油炸的爆豆腐,我可巴不得您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就是说我到了一百岁,还能吃上您老人家炸的爆豆腐。”


父亲在世时常说:“送完灶神就算过年,直到第二年元宵边。”说他老爷爷的老爷爷的老爷爷……曾经交待过“不管有钱没钱,也得做锅豆腐过个年。”还说这位老祖宗在腊月廿五做豆腐时,家里来了一位白胡子陌生老人,看上去不像是要饭的却要讨碗豆腐渣吃,待豆腐渣到手后,陌生老人却一下便不见踪影了。后来这事在村里乃至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传到葛仙山时,“玉皇大帝下界巡查,吃一碗豆腐渣以示清廉……”老道一语道破了天机。之后,年年腊月廿五,家里这天都要做豆腐,吃豆腐渣,一代一代地相传。到了上世纪中叶,也就是腊月廿五这一天,母亲精心做了油炒豆腐渣、粉蒸豆腐渣、油炸豆渣丸等满桌的豆腐渣宴,午饭前恰巧来了一位客人,在豆腐渣宴上,客人几次讲了豆腐渣不好下饭,任凭父亲如何解释,也没得到客人的谅解,并说我家怠慢了他,瞧不起他这位乡下人,从此便因这事和我父亲断绝了来往。


父亲有五兄弟,母亲妯娌五人也会暗暗地竞技制作豆制品,爆豆腐、豆腐乳、豆渣粿等小菜都做的相当出色,外人经常会在奶奶面前夸她老人家有福气,五个媳妇人人都很停当,都是做豆制品等小菜的能手。平日里相处得也比较和谐,谁家要是磨点米粉、粿浆、豆浆之类的都会主动搭把手,帮衬着推个磨。婶婶排行老五,年纪又轻,个子高大,帮着推磨还会主动掌勺添料,要是她要用劲加速的话,母亲或是其他几位妯娌,就是帮衬推磨也会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后来,母亲及二伯母、三伯母相继走了,大伯母年事已高早过九十了,一些杂活尤其是力气上的事都不会让她上手,推磨做豆腐,制作豆制品之事也就落在婶婶一人肩上,要是婶婶有朝一日真的做不动了,过年吃爆豆腐等豆制品也将成为我等的记忆了。


婶婶油炸的爆豆腐就是比别人家的好吃,它酥而不焦、油而不腻、软而不烂。对此,我多次问过婶婶这其中的奥妙,婶婶不以为然地说,这也没什么,可能是做豆腐前精挑了大豆,把一些如虫豆、瘪豆以及光照时间少等亚健康的大豆剔开,的的确确把好豆子质量关;另外不要用机器去“机”豆浆,虽然机械化操作省了时间、省了力气,还乐得了自在,可没有手工石磨豆浆来得细腻匀称;再就是浸豆子的水,最好是山泉水或井水,这样也能提高豆浆、豆花、豆腐以及豆腐渣的质量;油炸爆豆腐要等下板后的豆腐尽量晾干,然后用油更要讲究,不是什么油炸出来的爆豆腐都好吃的;婶婶说她年纪大了,去年她都不能上山捡茶籽,可炸豆腐的油还得用极品油,便特意到油榨坊买了几斤茶籽油来炸爆豆腐,她说我不能用糠油等劣质油来炸爆豆腐糊弄大家,这样弄出来的爆豆腐有可能乡味会更浓一些吧。


婶婶做的爆豆腐耐放,它可摆放三五个月,甚至还可以放上半年之久。在这有冷藏、冷冻的年代,长时间的摆放也不足称奇,可在那“冰箱”这词还很陌生的时代,这就要考考各自的腌制技术了。婶婶腌制的爆豆腐放盐均匀,让爆豆腐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吸收到盐分,即使是摆放再长的时间,取出来的爆豆腐也见不着半个斑点,仍然是黄亚亚的。若是到了立夏小满边,正是菜荒季节,或在烧芥菜管,或在烧白菜心等蔬菜时放些爆豆腐,那米饭格外也能多扒半碗。有一年,就在这季节,叔叔带我上山砍柴,说是要多砍一些柴来囤积栽禾柴,我俩带足了米饭,可有了入味的爆豆腐炒白菜心下饭,米饭再多也会显得少了些许。


只要是餐桌上摆放着婶婶捎来的爆豆腐,就能感觉到家在身旁,亲人们就还健在。因为它是家的音符,它是年的旋律,它是一首游子永远也哼不完的思乡曲。 

作者简介:姚增华,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铅山县作家协会主席;曾在《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星火》等报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